继上月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KR 4 AGILUS 后,库卡中国前日在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下称“三龙湾”)召开2020新品发布会,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集中亮相。
以库卡中国等企业为代表,三龙湾的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极大激发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为这个未来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发展机遇,三龙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三龙湾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智造高度融合的标志性区域。
疫情成催化剂 机器人产业迎来新机遇
精密组装、螺丝锁附、涂胶、上盖,这四个3C产业最常见、最典型的工艺,在库卡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上得到实现。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两台KR 4 AGILUS和两台KR SCARA 机器人拼装组成“衔尾蛇充电宝工站”,电子零部件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在机械臂的操作下,快速装配成为电子产品充电宝。
KR 4 AGILUS对库卡中国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被美的集团收购后,首款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并全球发售的机器人。“疫情之下,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库卡中国研发实力有目共睹。”发布会现场,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主任刘怡如此评价。
在历经两年的市场整理期后,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刺激下,迎来新蓝海和新发展浪潮。
除库卡中国加快新品研发步伐外,同样位于三龙湾的机器人龙头企业、碧桂园旗下千玺餐饮机器人集团,在今年推出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开辟智慧餐饮产业化道路。而美的集团、小熊电器、新宝电器等智能制造水平较高的企业,面对疫情冲击,销售额不降反升,更针对疫情需要开发新产品。
“以应对疫情为切入点,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为降本提效,提升自身质量发展,以对抗未来不可预见的冲击,破解发展瓶颈,走上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道路。”顺德区机器人协会秘书长陶渊明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加32.5%,增速达两年内峰值,1~8月累计产量13.7万套,同比增加13.9%。7月工业机器人出口交货值12.9亿元,同比增加87.1%,1~7月累计同比增加9.5%,海外需求强势复苏。
疫情催化剂下,三龙湾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愈加凸显。
库卡中国展示的衔尾蛇充电宝工站,整线展示了KR 4 AGILUS六轴小负载机器人在电子行业的典型工艺应用。/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记者获悉,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公司”)目前已累计投入超过80亿元,集聚3000多名研发人才,形成建筑机器人、餐厅机器人以及医疗机器人三大在研产品。以博智林公司为龙头,顺德机器人谷正加速引进国内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以发挥机器人示范基地的引领效应。
此外,获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商务厅同时授牌的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现已引入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三龙湾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在洽谈,有望进一步撬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机器人本土化提速 三龙湾成沃土
根据相关调研,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密度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比例约为6%,日本、美国、德国分别为33%、16%和14%。另一方面,国内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巨大。数据显示,2020~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将拥有1086亿元的市场空间。“因此,上海、深圳、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都在围绕机器人产业竞相布局。”陶渊明表示。
具体到三龙湾,片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自规划之初就受到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的青睐。
据统计,2015~2019年,仅顺德区已累计超过300家规上企业通过机器人应用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机器人应用数量逾4000台,年平均增速超过10%; 近3年企业每年平均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超过1000台。
陶渊明提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三龙湾呈现“机器人应用企业与本土机器人企业相辅相成的局面”。他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工业基础和相关科研实力有较高要求,三龙湾依托家电、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终端应用场景需求庞大,而本地机器人厂商凭借对细分行业的深度理解以及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可为下游客户提供贴心的定制化服务,更具有性价比优势。
实际上,不仅客户服务,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研发、市场销售、供应链、人才等环节也迎来本地化,提高国产率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共识。
位于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南海片区三山新城文翰湖畔的季华实验室。 /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以库卡中国为例,据公开报道,去年库卡单独设立中国事业部,仅一年时间,库卡中国研发团队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同时,本土化、数字化成为库卡中国的核心所在,“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和服务等都参与其中”,新产品KR 4 AGILUS正是新战略的产物之一。
除了工业机器人,不少企业还把目光投向服务机器人。三龙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尤其是成熟的家电产业市场,将如何与服务机器人发生化学反应,同样值得期待。
政企携手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链
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佛山被多次提及。该行动计划提出,支持佛山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重点打造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碧桂园机器人谷,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
这些项目都落地于三龙湾。“政府将继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刘怡表示,希望政企携手,推动机器人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落户,把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在三龙湾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机器人产业占据重要板块。
如何提升机器人产业规模、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扶持机器人中小企业发展?三龙湾将从多个方面着手,优化机器人产业生态。
在平台载体方面,三龙湾发挥“土地空间+产业政策”叠加优势,重点推进顺德机器人谷、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和顺德(北滘)机器人小镇产业园(一期)等专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及其技术和创新服务、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和科技孵化等。
其中,顺德(北滘)机器人小镇产业园(一期)总投资超338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珠西先进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在技术突破方面,三龙湾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推进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
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季华实验室已成立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由原美国ABB公司机器人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博士牵头,布局群智智能、机器人智能芯片、机器人智能互联操作系统、自编程智能机器人技术、双臂协作机器人等学科方向。今年8月,顺德发布首批20项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高集成度一体化机器人动力轮模组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名列榜首,多项机器人“卡脖子”技术难题面向全球张榜。
在产业人才方面,三龙湾将加速推进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等项目建设,通过鼓励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机器人企业输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陶渊明建议,政府可制定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机器人企业和高端人才负担,增加三龙湾人才吸引力。
他山之石
上海:
集聚人才 占领机器人产业高地
上海早在2012年就成立上海机器人产业园。2017年上海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2018年年底,上海印发《宝山区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包括设立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引导基金、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引进优质企业落户园区、支持创新创业产业化项目等。
加大扶持的同时,上海也不断强化智能机器人的科研,整合辖区内的高校资源。先后成立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并搭建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和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功能性平台,集聚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
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中国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而上海的机器人市场则占据了全国的42%。
南京:
先试先行 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
南京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13年出台《加快推进南京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一园三基地”,除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外,打造江宁、六合、高淳三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到2020年,南京将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
雄厚的高校科研能力为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近年来,包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设立了机器人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南京涉及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企业和院校有70多家,分布在产业链上游关键部件制造、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和机器人前沿技术等,拥有埃斯顿自动化、熊猫装备和中船重工鹏力等一批重点企业,以及麒麟科创园机器人研发园、南京机器人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机构。
来源:佛山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fsonline.com.cn/p/28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