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 · 途经山海
骥步致远 · 是以为记
/ 编者按 /
广东省科学院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省“百千万工程”。“创新记”第二站来到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讲述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加速科技成果在县镇转移转化,孵化企业激发“镇能量”的故事。
加速,
拥抱科学的春天
“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在佛山这片制造业的热土之上,“一镇一品”的经济形态书写着其发展的基因密码。平台之于产业,恰如根茎之于枝叶,深谙这一点,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依托省科学院创新资源,结合各个镇街产业发展需求布局了“1+N”“百千万工程”科技服务网点,在丹灶镇、里水镇、北滘镇建设科创加速器(工作站),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狮山镇建设智能制造园,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张槎街道建设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补链强链。
位于丹灶镇的仙湖加速器面积不过万方,却为本土引进了20个高质量科技项目,“场地已严重不够用了”,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院长、技术经纪人殷红军如是说。十年来,他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科技服务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也见证了太多科创企业因无法融入产业链而遗憾退场的故事。因此,加速器的定位“不能只做浅表的对接”,而要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进行研究,帮助企业找准它的位置,提供“伴随式”的服务,让企业发挥专长,“拥抱科学的春天”。
星尘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是由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专业从事3D打印、粉末冶金、表面工程等领域用高端球形粉体研发的企业。创业之初,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提供从股权结构设计、项目申报协助、政府政策对接到渠道资源导入等一揽子服务,坚定了星尘科技落地佛山丹灶的决心。2021年下半年,随着业务量增加,星尘科技急需扩大产能,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帮助其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这种先垫付、后分期的大额资金支持极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如今,星尘科技年营收已超千万元,在国内率先开发了生物医疗领域人体骨植入物用增材制造球形钽粉,核工业核心关键部件用钨铼/钨镍铁等合金粉,医疗器械领域用超细球形钨粉等高端产品,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填补了佛山上述高端领域关键原材料的空白,赋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
深耕,
盘活土壤生态产业链
在湛江市吴川市浅水镇,一片面积150亩的土地绿意盎然,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布,蚯蚓在土壤中穿行蠕动,留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隧道”,土壤因此变得疏松多孔,这里是由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孵化培育企业中科小蚓(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与浅水镇人民政府、杨梅村委会等共建的大规模广地龙养殖基地。2024年,基地获授牌“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百千万工程基地”。
南国无闲草,两广多灵药。广地龙,一种可入药的蚯蚓品种,平时不起眼的它们却牵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链。人畜粪便、农业秸秆都是它们的“口粮”,它们每年要吃掉上百吨“垃圾”,生产出“黄金土”——生物肥料蚯蚓粪。中科小蚓带动浅水镇农民利用闲置、低效耕地养殖广地龙(蚯蚓),结合本地特色甘蔗种植与肉牛养殖业,用甘蔗渣与牛粪发酵喂养蚯蚓,由蚯蚓处理排泄污染物,再通过蚯蚓粪改善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导致的土壤酸化板结等现象,耕地质量因此提升。盘活的耕地种上新作物,种植区又能为蚯蚓提供一定的遮荫和湿度条件,收获的广地龙还可作为传统的“粤十味”药材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产业链的内生动力来自于当地农民的参与。中科小蚓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由公司负责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合作社负责协调管理,农民则专心养殖生产。有了致富新渠道,农民的干劲更足了。目前全开广地龙收购价在250至300元/公斤,基地年亩产蚯蚓1200斤左右,一年可采收5至6次,一亩年收入可达1.5至1.8万元。每年可产出鲜活蚯蚓约90吨,综合产值可达230万元,提供20人稳定就业。
与大多数靠农商经验口耳相传的小规模养殖不同,中科小蚓走的是“技术派”。依托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深栖类蚯蚓养殖技术,项目长期由一支博士、高级工程师与硕士组成的团队作为专业支撑,他们会定期往返广州湛江,为农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也会驻扎在基地开展科研实验,苦心钻研养殖技术和方法,从种源筛选、蚯床规划、饲料配比,到分级排水、控温控湿、适量遮阴,让小蚯蚓们“吃得饱、住得好、长得壮”。刘通博士记得去年7月,一场来势汹汹的台风如猛兽般掠过基地,周边区域几乎在瞬间被暴雨淹没,尽管养殖基地早已配备了四级排水系统,研究员们还是不免为养殖床是否会被淹没而揪心万分。情况危急之下,大家决定连夜值守,观察排水沟通畅状况,密切留意养殖床水位变化,每一个人都神情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当发现有堵塞部分时,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进行疏通,最终保住了养殖床,成功挽救了大部分蚯蚓,也将损失降低到了可控范围之内。
下一步,中科小蚓将与国药集团合作申报中药材GAP养殖基地,二期规划了繁养区域500亩以及广地龙标准化加工厂和储存仓库等设施,期望以500亩基地带动浅水镇5000亩农户养殖,实现产业规模化,打造道地地龙小镇。
展翼,
擘画智慧区镇治理蓝图
它在应急前线向“险”而飞,在重点水域闻“汛”而动,私搭乱建在它面前无处遁形,夜间偷排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它不是一台机器或是一个系统,而是由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低空无人机遥感网解决方案。中科云图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孵化并引入南海区丹灶镇,在此搭建研发和自动化生产基地,打造了基层“智”治的“丹灶样版”。
整个过程就如同给丹灶镇做一次“CT”,在辖区面积约143.5平方公里的镇上,部署了9台智能基站,无人机每天从这里飞出,执行24小时巡飞任务,采集数据上传到管理平台,平台基于自研GEOAI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对疑似人员闯入、河道排污、垃圾倾倒、野钓、落水报警等事件生成线索工单推送给相关部门办理,由此“人找问题”变成“问题找人”。丹灶镇可划分为183个无人机网格,每个网格拍摄54张照片,综合飞一次即可实现对全镇城管、环保、国土、应急、住建、农业、水务等9大执法领域的巡查发现,3天即可实现全镇无死角覆盖,比传统的人工巡查效率提高了18倍,一年可实现上百万张高清影像数据更新,服务丹灶智慧治理。
数据也要“出圈”,基层治理的困局之一就在于信息壁垒。在南海区,36台无人机基站覆盖了全区7个镇(街),形成了“区-镇(街)-村”三级协同联动体系,打通数据共享。2023年,中科云图参与省“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和资源接入工作,在做好无人机实时调度保障的同时,重点实现了平台视频调看、任务调度、图像处理、数据沉淀等功能。截至目前,中科云图已在省内部署数百台无人机基站,遍布广州、佛山、东莞、阳江、中山、茂名等地市镇村,实现了基站的组网,为“百千万工程”在全省落地见效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能“指哪飞哪”,也要“记得回家”。无人机巡飞时如何避免空中碰撞,如何确保精准降落,都离不开省科学院地理所的技术加持。杨传训博士解释道,“我们坚持把三维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航线碰撞检测中,来确保在村镇的飞行安全。”,这就像是给无人机传递了一个三维坐标系,让无人机能识别无法穿越的高楼,实现智能避障。在降落过程中,中科云图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是国内第一家突破高精定位降落的厂商。基站选址也有讲究,省科学院地理所结合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厚研究积累,从宏观地理学的视角考虑全省的基站布设,让选址更加科学。
向科学借力,让技术用在最急需的地方,便是它的价值使命。一天深夜,运营人员收到某镇应急办的协助需求,用无人机在空中搜寻山林里走失的人员,运营人员立即远程调度就近基站,控制无人机飞往目标区域上空,利用红外热成像镜头探寻人员位置,向地面搜救人员提供向导。在这里,科技也有了温度。
从佛山到湛江,从丹灶到浅水,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省科学院佛山产研院的脚步从未停止,当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来到县镇,服务县镇,当机器、厂房、基地、园区开始运转,县域经济的活力终将因此点燃。
/ 后记 /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从开局起步到初见成效的承上启下之年,省科学院将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科技赋能县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为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